名创优品宣称99%的门店都是加盟,独立于公司外经营,而名创则通过特许权使用费的方式获得收益。但是机构的调查显示公司经营模式并不如对外宣称的那样乐观。
经营模式存在误导
机构看到在名创优品在联交所的文件中显示,名创在中国区的店铺共有3197家,其中直营店只有11家,其余3169家门店都属于合作商模式,这个模式的好处就在于名创可以通过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来获得高毛利的收入,而避免了巨大的经营门店的风险和运营开支。
不过,杀人鲸通过查阅工商信息、在线地图、客户数据,从错综复杂的管理层中可以提炼出620家店铺是受高管和实控人关联方控制的,即使后面数百家店铺杀人鲸并没有详细展示出具体受到谁的控制,但从上面的数字已经能够表明公司在对外披露中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根据杀人鲸的描述,从2021年11月开始有约620家加盟店是成立在名创高管和公司主席关联方名下,他们认为这些店铺实际上是名创公司本身自营并进行运作,并承担所有运营成本,这与公司披露不符。
为了验证真实性,杀人鲸还搜到了前期公司在媒体上的采访文章,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名创承认40%的店铺为直营。
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经营模式适用不同的估值水平,公司目前的市销率水平在1.4倍,如果参照日本直营便利店上市公司的估值来看,MUJI的市销率在0.8倍,而Seria为1倍,相比名创优品都低了一个档次。在EV/EBITDA估值方法下,名创的12.1倍也与MUJI的7.1倍和Seria的5.6倍差距不小,这说明目前名创的股价还是偏高。
利益存在内部转移
上市的终极目标就是割韭菜,在名创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杀人鲸所说,上市后不久名创优品以公司名义,联合公司董事会主席在英属维京群岛成立公司,建造一栋办公楼,彼时名创优品在BVI公司仅占20%股份,董事会主席占80%,通过这家BVI公司参与土地拍卖。但名创承担了全部建造成本,包括3.46亿的土地款。不止如此,办公楼建造完成后,名创在2021年10月27日以6.95亿的价格收购了剩余80%股份。
如果真如机构所说,那么公司将会存在向实际控制人输送非法利益的情形,项目公司在成立时董事会主席叶国富只享有股权没有出资拍卖土地建造,而之后名创收购股权时的成本6.95亿全部用于购买叶国富的份额,并且英属维京群岛与我国法律不同,股东想要去向群岛起诉也十分艰难,属于利用群岛法律漏洞侵占公司股东权益。
在杀人鲸的调查中发现,这个地块的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受让人签订本合同之日起,受让人10年内股权不得变更。实际上这个合同的意义在于它的上层投资公司要始终持有项目公司股权不能转让,但再上层股东的股权便不受限制,因此对于名创来说,不会违反国内的法律,但从证券法的角度来看,仍然属于侵占小股东权益的行为。
另外,Blue Orca在报告中说明,他们另外发现了四个类似的办公楼,包括物流中心和研发中心,总价值230亿元,而这些建筑物并未列示在名创优品在美国证监会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文件中,由此更加引发他们对名创侵吞股东财产的质疑。
品牌危机逐步显露
名创优品在2018年未上市时达到了收入的巅峰,170亿元人民币,但之后持续下降,到目前已经下降了40%。另外,根据机构调查以及媒体披露,互相印证在2020年疫情之前,名创就关闭了850家门店,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疫情爆发前经营已经如此惨淡,经历了疫情后只会更加困难,目前名创的声誉价值已经远不如屈臣氏、苏宁、华润等零售商,更拼不过京东淘宝等电商。
从杀人鲸的调查来看,名创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较之前降低了63%,作为名创主打的盈利方式,加盟商的降低直接会导致公司经营衰退,为了挽救逐渐下行的颓势,名创的投资加盟费从8万/年降到了5万,保证金也是从一次性75万降到了60万,不过单单降低投资成本并不能吸引加盟商,越来越小众的经营场景无法满足当下消费需求,无法盈利才是加盟商逐渐退出的主要原因。
名创做空当天,股价下跌10%,不过这个跌幅并不大,对于投资者来说远不如浑水的影响力高,而且第二天也是经历了一个大的反弹,虽然收跌,不过下跌动力不足,杀人鲸的券池可能也不太够用了吧,从名创的回复中我们看不到丝毫倾向,也只能关注后续双方的动向再行关注。